自砸5万支酒瓶、跨越三个关键期,这家老牌瓷瓶工厂有点“拗”

2024-06-02 行业资讯 万阅读 投稿:本站作者

自砸5万支酒瓶、跨越三个关键期,这家老牌瓷瓶工厂有点“拗”

为5万支酒瓶订单,生产10万支成品,最后砸掉5万支,这样的生意你愿意做吗?

相信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,这是谁都不愿意做的“亏本”生意,但陶瓷生产企业湖南银和瓷业有限公司(下称“银和”)却不这么认为。在银和26年发展历程中,含泪自砸货值百万的5万支酒瓶的这一经历,总让总经理肖俊彦记忆犹新。

但死磕细节的付出是值得的,最终,不计成本保品质的举措让银和收获了客户的认可,树立了高品质瓷瓶的标杆。在风景秀丽的“瓷城”——湖南醴陵,酒业家走进银和所在的孙家湾村,探访这家老牌陶瓷企业的思考和执拗。

回望过去20余年的企业发展,银和共走过了三个关键时期,分别是2001年前后克服技术难点;2007年收获燃料革新带来的红利;2012年扩大产能后的高速发展时期。而这不仅是银和企业的发展史,也是醴陵陶瓷酒瓶产区发展的缩影。

1998年,肖俊彦辞职创业做陶瓷,机缘巧合之下接到了酒瓶订单。至2001年,在持续生产后,陶瓷酒瓶的生产暴露了一个共性的问题,即吸水率过高,易导致渗酒。“那时候技术不成熟,尽管酒瓶内部上了釉,还是会出现针孔,而酒的渗透能力强,会通过针孔渗透到中间的泥料,直到瓶底。”肖俊彦介绍。

“那一年,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投入研究,最终发现了这个奥秘”,肖俊彦告诉酒业家,降低陶瓷酒瓶整体的渗酒率,需要控制陶瓷整体的吸水率在千分之三以下。基于此,以银和为代表的醴陵陶瓷酒瓶厂家开始改良泥料和技术,陶瓷酒瓶整体吸水率得以降低。

这样一条在今天看起来最基本的产品要求,在当时却极具创新价值。肖俊彦说到,正是当时对吸水率的优化,才让醴陵的陶瓷匠人敢拍着胸脯说,“如果出现渗酒,我们赔”。由此,醴陵陶瓷酒瓶也逐渐在众多名酒企中打响了知名度。

2007年,燃料的变化让醴陵陶瓷酒瓶产品品质又上一个台阶。肖俊彦介绍,2007年以前,醴陵产区基本都是烧煤。尽管烧煤成本相对低,但能源并不稳定,如瓷瓶应当在1200度的温度里循环烧制,在加煤的过程中,温度很难控制,下降50度会导致瓷瓶生烧,温度过高又会导致老火,最终会导致瓷瓶的吸水率过高或是产品变形。

“引用天然气之后,我们的温度可以控制在正负5度以内。”肖俊彦表示,此后,整个醴陵陶瓷酒瓶产区生产水平逐步成熟,银和也开始在色釉和外形上深入研究,进一步精进产品品质。

2012年前后,醴陵产区更多企业加入陶瓷酒瓶行业,产业集群效应凸显,醴陵也成为许多酒企挑选陶瓷瓶必看的产区。在此背景下,银和顺势扩大产能。截至目前,银和已经建设了占地面积130亩的生产、研发基地,拥有员工900余人,研发人员90余人,能日产斤装酒瓶约5万件,出口异型注浆类产品约3万件,与泸州老窖集团、金东集团、新疆伊力特集团、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大大小小的数百家酒企长期合作。

据肖俊彦介绍,公司众多合作客户中,有不少是已经携手走过十余载的“老朋友”。与客户之间紧密的合作和高度信任,源于银和对于品质的极致追求。

“比如客户要求误差在0.3之内,我们会争取做到正负0.2。在肖俊彦看来,产业竞争最终比的就是如头发丝般精细的品质。

如何做好精细化?肖俊彦给酒业家讲述了一个让所有银和人都难忘的经历。

2018年前后,客户因一款要求高品质酒瓶的生产四处寻找优质生产厂家,他们希望定制一款能代表企业形象,细节丰富的瓷酒瓶,但当时尝试合作的多个厂家都未能达到他们的生产要求。

因为此前有过合作基础,所以银和也尝试接手这款超高要求酒瓶的生产。起初,银和小试3000支酒瓶却“全军覆没”。面对这样的结果,银和“并不服输”,要求大规模生产,对每一个细节全力投入。花费一年时间打磨,做出10万支酒瓶,从中仅挑选出5万支交货。“那时候我们的员工都是流泪砸掉剩下的酒瓶,过程心酸不已。”

正是敢于死磕品质,银和持续收获客户好评,而当下,其也在为未来的竞争蓄力。“未来的竞争,比拼的是智能化和自动化”,肖俊彦表示,目前行业存在重复检测,且检测费用高的痛点,“如果能用到AI检测,效率会大大提升,客户也省去了反复检测的步骤”。他透露,这是包括银和在内,醴陵产区头部企业都在聚焦的方向。

事实上,除了和产区一起传承、提升制瓷技术,银和还有另一个畅想,将其所在的孙家湾打造成文旅地标。在肖俊彦的办公室里,“孙家湾镇沉浸式瓷酒文创园”文创园项目图格外显眼。他告诉酒业家,“希望瓷与酒的故事被更多人了解、熟悉,让依山傍水的小镇焕发新的活力”。

声明:白酒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mayi@126.com
酒柜网
广告位招租
广告位招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