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际化专家张炸力接受行业媒体采访,总结出中国白酒出海现状的四大难题,提出“中国白酒的国际化,实际上还远没有达到国际化的水平”。
张炸力自1985年加入贵州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(现贵州优维粮油食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)以来,就投身于白酒国际化相关业务,期间主要负责贵州茅台以及其他贵州名优白酒的出口业务。多年来始终见证和推动贵州白酒国际化的进程。
首要问题,是税率。
张炸力认为,白酒出海现阶段的首要瓶颈就是关税问题,因为关税制约着产品价格。
“一瓶飞天茅台叠加关税、消费税等层层加码,在美国市场要卖到400美金,在欧洲市场也高达300多欧元。”
张炸力表示,白酒出口的关税征收标准存在两种情况,一些国家是按照酒精度征税,一些国家按照价格征税。例如,按照酒精度计税,甚至会出现一瓶北京二锅头与飞天茅台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,这也将打乱白酒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消费定位,形成消费认知的误差。
2023年,茅台出口销量额占比76.3%(图源:中信建投证券)
2023年,茅台出口销量占比12.8%(图源:中信建投证券)
对此,在今年全国两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全国政协委员孙宝国就提交了关于争取酒类国际贸易政策,加大白酒国际化推广的提案,希望有关部门能积极推动国家层面贸易谈判,争取贸易条件平等,实现蒸馏酒类别税率平等。而面对各进口国不同的征税标准,他建议有关部门制订一系列的白酒出口优惠政策。
第二是标准化。
在张炸力看来,标准化是制约白酒出口的另一大难题。
2021年1月1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》中正式将中国白酒的英文名字更改为“Chinese Baijiu”后,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才有了一个标准且官方的称谓。
而名称标准化,仅仅只是第一步。
张炸力表示,包装、酒质标准,是白酒出海的一大瓶颈。
此前,茅台、五粮液,以及汾酒等整个出口包装的改进,主要基于国外客户的反馈来调整,从瓶形、纸盒的外包、装箱等方面做出改进。“以装箱规格为例,此前4瓶装、12瓶装、24瓶装的都有,现在基本都定在12瓶以下。”
他认为,白酒出口在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时,更要主动适应消费国的标准。
谈到酒质标准化,张炸力分析道:“我们有行业标准、有国家质检的标准,尤其是如何做到国际化的标准,应该是跟国际上的标准制定机构、当地国家,共同与酒企来制定标准,以便尽快进入当地市场”。
中国白酒工艺复杂门类众多,对标准化的探索仍在进行,除浓香、清香、酱香等香型划分外,不同酒厂的酒有产地的差异、酿造工艺的差异,都形成产品个性化的因素。
他认为,虽存在差异,但在培养出口国消费习惯等方面,白酒企业出海需要主动适应,满足标准,如在酒的度数上作出改变,匹配对应地区低度化的消费需求。同时,也要确保品质的稳定与可靠,遵守当地法律法规、监管的标准。
在消费者端,中国白酒出海需要思考,以什么标准和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清晰的感知到这一产品的价值所在。
“我们既要改变标准去适应消费国,也要让对方主动适应我们的产品,整体来说是一个相互的过程。”张炸力说道。
第三是破除壁垒,文化先行。
张炸力表示:“文化先行,是中国酒出海需要首先坚定的方向。”
文化出海,更多是要体现在从产品设计、营销、销售等具体的环节中,让“文化”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以茅台家族产品“茅源酒-珍品一号”为例,精美的瓷瓶,以牡丹、蝙蝠等传统元素做作点缀,从整体材质选择到瓶身设计都着重突出了中国文化。茅源酒珍品一号自去年10月上市发布后,短短8个月的时间已经出口到新加坡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西班牙、法国、意大利等多个国家,出口量达到了2000多件。
张炸力还提到,餐酒融合也是当前白酒出海从文化切入的一个着力点。
第四是做深做透,融入渠道。
白酒想要真正的融入海外市场,先要融入当地的渠道。
张炸力表示,从前白酒出海,更常见的是通过中文媒体打广告,来做营销宣传。“现在开始变得更深入、更细化的去接近消费者,例如依托当地渠道,以更适合当地消费观念的方式去培育消费。”
他表示,但像海外帝亚吉欧、保乐力加等头部烈酒,“中国白酒是很难进入他们的渠道的,因为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”。
因此,当前中国白酒可以突破的是寻求有渠道的海外经销商合作,加速白酒在海外市场的渗透与落地。
“要懂得与老外一起做渠道,用好对方的渠道”,张炸力直言,中国白酒品牌出海,白酒真正要卖出去,其中一个突破点一定是海外经销商。
另一方面,中国白酒也可以从具备国际化运营经验的中国流通公司展开合作,推进中国白酒的海外市场布局。
张炸力认为,现阶段,中国白酒出海无论是在税率、标准化等政策层面的推动,还是企业在文化推广、融入海外渠道等方面的着力,更多仍停留在构想层面,真正践行的企业、践行的力度都不够。
“当前谈白酒国际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。而想要将'伪命题'发展为题,以上这些点是必须要重视与解决的。”张炸力说道。